2014-12-05

國境之南 民族救星

台灣正式邁入民主化,大約是1990年代以後的事。翻開過去那段漫長的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史,諸多愚行蠢事,可謂罄竹難書。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替「民族救星」蔣介石在各地蓋銅像膜拜的風潮。

1951年為蔣介石65歲生日,翻閱當時的聯合報,已見許多為總統蓋銅像的活動於全台火熱展開。例如:澎湖各界決議在馬公碼頭附近建鑄總統銅像,作為澎湖軍民慶祝華誕禮品(1951-10-22/聯合報);台灣省警察學校於校慶大會同時舉行總統銅像揭幕(1951-10-27/聯合報);彰化各界首長聯席會議決議籌建總統銅像於中山公園以便民眾瞻仰(1951-11-23/聯合報)。當然,生日每年過,於是乎「籌建總統像」的戲碼更變本加厲。花蓮各界決定發動1元獻金運動籌建總統銅像,以供民眾瞻仰而表祝壽(1952-10-23/聯合報);台北市松山機場入口交叉點之總統銅像告竣,預計於總統華誕日揭幕(1952-10-28/聯合報);台灣全省人民恭建於敦化路口之總統銅像舉行隆重之揭幕典禮(1952-10-30/聯合報);高雄市議長陳武璋建議籌鑄總統銅像藉示崇敬,各界自動認資40萬元。全部經費80萬元,不足之數由市府擔負(1955-10-26/聯合報)。即便到了1963年,相關報導仍然可見。諸如:馬祖地區全體軍民塑建刻著「中華民族救星」的總統銅像(1963-08-14/聯合報)。到了1975年蔣介石病逝於第5任中華民國總統任內,塑造銅像風潮達到另一頂峰。根據作家林雙不統計,台灣共有4萬5千座蔣介石銅像,數量之鉅令人咋舌。這種銅像遍佈全國各處,數量成千上萬的壯觀奇觀,放眼國際大概惟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金日成、金正日父子,差可比擬是也!

將視野拉回2014年底的當前台灣,對於具備基本政治判斷力的公民來說,民主選舉與政黨輪替已為政治常態,所謂「民族救星」其實不過是黨國威權統治的時代謊言罷了。昔日的政治神話雖已隨風飄逝,但這位非民選獨裁總統的銅像卻依舊四處聳立,形成與民主社會格格不入的怪現象。尤其在以培養現代公民素養為職志的中小學校園裡,更是民主與人權教育的負面教材。

上圖為筆者於2014年11月初攝自於屏東縣立恆春國中的校園一隅。一尊漆黑的蔣介石銅像正於「民族救星」的高聳基座上俯視國境之南的青年學子們,這個景象既突兀,亦反智。屏東縣自1997年12月即由民進黨長期執政至今,而恆春國中在組織架構上又屬受縣府管轄之縣轄國中,長達近17年執政期間,儘管縣政治理績效卓越,可惜卻依舊概括承受這類的威權遺緒,令人浩嘆。至於新任縣長月底歡喜上任後,在擘畫宏大縣政藍圖之餘,是否能針對這尊銅像作出「斷然處置」,似乎也不令人太過期待。

不管九合一選舉結果為何,時至今日,蔣介石的銅像依舊滿遍全國,無分藍綠或無黨籍執政縣市。記得2014年7月間一群高中生自發性地拍攝了一段「蔣公銅像退出校園」影片,訴求威權時代已結束,要求將蔣介石銅像撤出校園,落實轉型正義,引發熱烈迴響。接著於同年8月,青年社團「台左維新」將基隆市中正公園蔣介石銅像噴漆,並訴求「推倒威權者銅像,是世界主流趨勢」、「當今的生活空間中,仍充斥著黨國幽靈,行動是為了持續推動台灣的民主深化及轉型正義」。看到這些新世代青年公民們的英勇奮起,不知能否再度燃起這些新科縣市首長們當年打倒威權統治、推動台灣民主進步的那股從政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