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9

如何從預算法看「超徵還民」?

2022年歲末將至,近日「超徵還民」主張,莫名地成了各界高度議論的政治話題。就法學分科而論,這題屬財政法的守備範圍。而且饒富趣味的是,在今年年初(111學年度)舉行的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班財稅法組招生考題,就有超前部屬的神預測。

這則配分50分的考題,茲恭錄如下:

財政部於今(2022)年1月中旬公布2021年12月暨全年稅收統計,我國2021年總稅收達2兆8,450億元,較預算目標數超徵逾4,000億元,總稅收及超徵數皆寫下歷史新紀錄。試分析稅收超徵的意義與法律效果。又,近來偶有論者提出「超徵還民」主張,從預算法觀點應如何評價?

基本上,這題作答方向要分兩個子題。首先考生要能在明辨司法院釋字391號解釋將預算誤解是一種「措施性法律」基礎上,進而就預算法教科書上對預算兼具法律性與計畫性雙重性質以及預算的法律拘束效力展開論述,尤其在稅入與稅出部分的差異,又是取分重點。

在這裡,所謂「預算兼具法律性與計畫性雙重性質」係指:就法律性而言,預算在程序上需經過國會審議成立,在實體效果上並生拘束各機關之法律拘束力;就計畫性而言,蓋預算者,從其文義即可窺知,乃「預予計算」之謂也。亦即國家就未來一年度運作所需之財政收入與支出之數額,事先予以估量計畫。計畫不管如何精密,既然係對於將來情勢的預估與先期反應,終究不免受限於人類預知將來能力的有限性,使得計畫與現實間恆存在落差。

如何正確地從財政法理解「稅收超徵」,本題關鍵就在於預算的計畫性,尤其在稅入部分,每會計年度的中央政府稅入預算,充其量就是前一年的預先估量,由於世事多變,景氣榮枯也沒有人能在事前全盤掌握。因此實際歲入跟先前的預算推估產生「超徵」或「短收」情形時,也是極為正常現象。是以反映在預算法上,無論「超徵」抑或「短收」,都沒有違反法定預算問題,更不至於進一步衍生出「返還於民」的法律效力。更簡單地說,政府要如何透過更良善且公平的社會福利政策,落實社會正義,此乃歲出預算分配課題。所謂「超徵還民」主張,堪稱預算法上之無稽。

本題出題時間點,研判為今年1月下旬。題目中『….近來偶有論者提出「超徵還民」主張…..』等語,根本不是什麼憑空想像的超前佈署神預測,實則隱約地呼應某稅改團體長年訴求而有感而發。豈料今年年初這題台大法研所拿來測試考生財政法觀念、駁斥「超徵還民」誤謬的基本題,到了年末之際居然成了諸多國會議員的政治訴求,不覺令人莞爾一笑。



2022-12-27

憂喜參半的電視新聞台發展趨勢

長久以來,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通傳會)對電視台的監理與管制業務,備受各界重視。尤其,具有深刻影響力的新聞台,往往更是公眾高度矚目焦點。遺憾的是,受近十幾年來政治高度對立氛圍下,許多新聞台經常遭貼上政治顏色標籤,不管是選舉期間抑或非選舉期間,日夜從事分眾化、破碎化的新聞營運,甚至時而激昂地向支持民眾進行「政治宣教」,令人浩嘆。 

一則以喜的是,經歷了許久渾沌混亂後,晚近若干新聞台的普及推廣,成為了立竿見影的成就。在五十二頻道上架公廣集團的華視新聞台,目前的普及率已逾七成。相較若干新聞台雜亂繽紛的新聞頁面配置,以及常態化的跑馬燈與切割子母畫面,華視新聞畫面乾淨簡單,沒有偽裝成新聞的商業置入性行銷,亦少見欠缺深度的三器新聞(網路瀏覽器、行車紀錄器和監視器)。這種「無多餘添加物」的報導風格,才是回歸新聞產業傳達重要事實給公眾的公共性良善初衷。另外,鏡電視也是經歷了猛烈的政治暴風雨後,才得以順利出航。如今每天週一到週五晚上八點,在幾間重要電視台都倚賴談話性政論節目衝高收視率時,鏡電視在同個黃金時段,卻是推出「調查報告」,針對社會重要議題,進行抽絲剝繭式的調查剖析,不誇張不煽情,就事論事談是非,饒富公眾教育意義,令人嘉許。

一則以憂的,則是新聞台地理區位問題。詳言之,若以電視台經營地點檢視台灣的全國性新聞頻道,最「南端」者,大抵係位於新北市林口區的民視電視台。換言之,迄今為止,所有電視台全部集中於大台北首都圈。亦即過了林口台地以南,尚無任何全國性新聞台存在。是以在許多傳播學者主張「新聞台太多」背後,其實真實的現況乃是新聞台過多且密集性地聚集於首都圈。在這個首都一極偏差的新聞台分布下,由於採訪便利緣故,首都圈的芝麻小事,也會動輒被裝扮為全國性新聞,進而播送全境。反之,許多值得深入探討分析的全國性新聞,由於發生地點不在首都圈,所以除非突發特殊狀況,否則這些新聞往往被首都圈電視台漠視或簡單潦草處理帶過。如此弔詭的新聞報導偏差,只要任何人離開首都圈,相信箇中問題就能越看越清晰。

與在地民眾權益攸關、與在地生活區域深刻相關、兼備在地視野與全球觀的新聞台,才是理想電視台應有的樣貌。從這個標準來看,台灣的新聞台只有北部首都圈過多問題而已。只要這個偏差結構還繼續延續,首都圈新聞台們依舊以偏概全地「從台北看台灣」,則新聞台距離「值得信賴的嚮導」(Trusted guide)理想,則永遠存在一道巨大的鴻溝。

2022-12-18

國營事業營運不利因素 應合宜細緻判斷

時值2022年歲末年終。在政治上,中央執政的民進黨於歷經地方大選表現不佳衝擊後,諸多寶貴檢討意見,隨之被紛紛拋出。其中有關投票率的解析,應當是一個有意義的切入點。

回顧歷史,台灣自1990年代民主化以降,人民大抵相當熱情地參與選舉活動。在任意投票,亦即未將投票義務化的前提下,台灣所創造出的高投票率,經常傲視許多民主國家。但演變到了今天,根本次選舉投票率卻掉到61%,其中六都更低僅59%而已。低迷的投票率反映了台灣人民開始對政治冷感?值得深思。

自2020年起,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只是在政壇上,在網路聲量導向與小編圖卡的歪風文化影響下,諸多昔日傳統正經的政治人物居然也開始沉迷此道,被包圍在濃厚的同溫層裡而不自覺。於是乎這些黨政層峰標榜的亮麗政績牌抑或主計總處公布的每人每月總薪資,從常民社會百姓的視角看來,充其量不過是無情的嘲諷罷了。這幾年,包括基層公務人員在內,百工百業的許多人民是過著咬牙苦撐過來的。所幸值得慶幸的是,拜這次選舉結果所賜,黨政層峰似乎也察覺到了這點。

執政的溫暖,在於仔細地體察所有施政細節,並做出正確合宜的判斷。適逢年末政府在檢討諸多國營事業績效之際,當然也適用這個道理。例如中華郵政公司今年因疫情導致有4成員工曾因染疫而隔離,造成其他員工須加班協助業務,加班費增加不少,導致人事費大幅提高。交通部長王國材日前承諾,同意中華郵政防疫衍生用人費用列政策因素,將會以專案處理不影響績效,就是一個頗值稱許的細緻政策判斷。

以此為對照來看台酒公司,如所周知,過去2年多來疫情導致消毒用品需求大增,臺酒公司作為國營事業於是配合國家防疫政策生產75%防疫酒精,這部分估計增加生產成本約2.4億元。又紅標米酒為配合政府穩定物價政策、避免「米酒之亂」重現,已10年未調整價格,早成賠錢產品。這部分預估也影響稅前淨利影響數約為2.7億元。此外,諸多不動產租金收入,晚近又要配合中央政府降租紓困政策而短收。

總之,這些為了配合政策而導致的台酒公司營運不利因素,筆者認為也應如前述中華郵政公司方式處理,不應由該事業員工吸收承擔,方符事理之平。

政府能打造「健康保護傘」有感施政?

寒流這兩日襲台,但對中央執政民進黨來說,寒流早在兩週前起就開始猛烈吹拂,迄今未歇。擔當檢討敗選原因的桃園市長鄭文燦於本月17日接受訪問時指出,這次有許多年輕人或年輕家庭選擇了沉默,沒有投票,這需要誠實以對,最重要的是政策需要調整、照顧需要廣泛,而且要讓所有的民眾有感等語。

從政治宣示角度而言,如此檢討分析,洵屬正確。只是更細一層地分析,若政府層峰也應對一向以來重視硬體建設採購,輕忽軟體與照護的態度偏差深刻反省。舉例而言,行政院2020年7月宣布全國中小學「班班有冷氣」政策 ,並投入高達357.963億元 (其中中央補助323億元),宣稱「讓學生不論在都市或鄉村都有冷氣的學習環境」。從本次地方選舉結果論來看,行政院這筆高達357億元公帑支出,雖讓許多冷氣空調與相關業者財源滾滾、樂不可支。但顯然從都市到鄉村的廣大選民們,並不買單。

另一個有意義的對照組,則是現行健保體制下對於癌友照護漏洞的問題。詳言之,全民健保開辦將近30年,舉凡從輕症感冒到重大傷病全都保,造就民眾高滿意度。然而,在此高滿意度背後,台灣正面臨人口快速老化等因素帶來的癌症威脅如海嘯席捲而來。根據衛福部統計,癌症已連續40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且癌症時鐘年年快轉,2019年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相較於2005年平均7分38秒已大幅縮短,癌症一年奪走逾5萬條人命,將近是新冠疫情3年來累積死亡人數的4倍。

健保是政府強制納保的社會保險,民眾一旦不幸罹癌,只能寄望健保大傘能替他們遮風避雨、給予適切的治療續命。只是,在政府不願掀開調漲健保費率的壓力鍋下,儘管有口號式喊出「投資健康」,但只聞樓梯響,沒有具體增加投資健康的計畫,看不見政府打擊癌症的決心,既然開源沒著落,健保只能採取強力節流措施,後果是創新治療給付速度更慢、門檻更高,且遠落後國際治療趨勢,導致全台80萬名癌友家庭在抗癌路上荊棘滿布。具體來說,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統計,假設有100人適合該藥品治療,平均僅30人能真正受惠於健保給付,另70人得被迫在錢和命之間無奈抉擇,幸運者有積蓄或商業保險支應,勉強能透過自費用藥維持生命、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倘若無法負擔自費用藥,就只能一等再等,用餘命和健保對賭,但最後往往是癌友等不到健保給付擴張就病逝的悲劇。

即興式、從天而降式的「班班有冷氣」政策都能燒掉357億元鉅款,要舒緩上述癌友們的悲劇繼續發生,只要政府心念一轉,逐年投入百億預算於癌症治療、精準檢測、病人照護、癌症醫學中心(醫院)、弱勢協助等領域,未來並與健保3.0順利銜接,如此才是把錢花在有感施政上的賢明判斷。

文末,再度衷心呼籲黨政層峰,「投資健康」不應淪為口惠而實不至的政治芭樂票,在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之際,癌症對國人的健康威脅已是不可承受之重,健保是全民的保護傘,不該汲汲於節流,而應擴大投資創新治療,幫助癌友也能繼續在社會上有尊嚴地自立自強並支撐家庭,別讓80萬名癌友陷入要錢沒命、要命沒錢的痛苦煎熬裡。

2022-12-09

「憲政危機」純屬誤解

總統蔡英文因地方大選結果而請辭民進黨主席。黨主席補選將於明年一月中旬舉行。其中,有關副總賴清德應否參選黨主席經數日喧騰後,隨著賴副總統於十二月八日正式宣布參選黨主席,相關討論暫告止歇。

回顧一週來有關此課題的正反辯論裡,其中值得矚目者,當屬副總統兼任黨主席會產生所謂「憲政危機」看法。從憲政觀點來看,此課題饒富討論趣味。

首先,近二十年來不管是民進黨亦或國民黨,都有諸多黨主席跟總統並非同屬一人的時刻發生。這種情況下,或許會衍生黨政間如何順暢溝通的課題,但從未聞有人以「憲政危機」名之。其次,就民進黨中常會運作實況來看,總統蔡英文擔任黨主席之際,中常會裁示其實不會有做出指揮行政權的內容。至於中常會上若偶有委員提出牽涉行政權建言時,也是請行政院出席代表,將相關意見帶回行政院,研議參考而已。

綜上分析,既然民進黨中常會本無「中常會決定、行政院奉命遵辦」決策模式,則未來若由賴副總統兼任主席,預料也將循往昔作法,運作黨務。所謂「憲政危機」,純屬誤會矣。

2022-12-06

台南市長選舉 黃偉哲真的「險勝」?

2022年11月地方大選落幕數日,許多擲地有聲的賽後分析,業已充斥媒體版面。其中有關台南市長選舉部分,諸多媒體乃至專家以「險勝」下標詮釋這場連任之戰。然如此解讀是否精確?值得分析。

首先,從具體數字談起,背負地方執政包袱、尋求連任的黃偉哲,本屆拿了43萬3千餘票,比起2018年的36萬7千票。多出6萬6千餘位台南市民的選票託付,由此顯示了黃市府執政團隊的施政績效,儘管還有很多有待努力改善之處,但大抵仍受市民大眾水準以上肯定。

其次,就跟主要競爭對手的差距而言,相較於鄰近高雄市(76萬6千餘票對52萬9千票)乃至於嘉義縣(17萬票對10萬票),台南市(43萬3千餘票對38萬7千餘票)乍看之下差距最小。但若更細緻地在地分析,在高雄市方面,前有韓國瑜市長升起及隕落,加上這次又派反跟鄰近屏東縣較有地緣的前立委柯志恩上陣,在地根基尚欠穩固。至於嘉義縣方面,前立委王育敏雖是在地出身且形象良好,但卻是長期在外地發展、本次才回鄉參選之人,落敗大抵在雙方陣營預料之中。只是放眼未來,倘若王育敏持續經營耕耘,未必不能翻轉政局。

以上開分析為基礎,再回到台南市長選舉結果觀察,要特別注意的是,台南市選情顯然跟高雄市、嘉義縣天差地別。這次代表藍營出馬的謝龍介,在地出身,從1998年就出馬競選議員,而且從沒離開,在地扎根深厚綿延。黃偉哲面對國民黨如此強勁的在地對手,同時又面臨來自前台聯立委、成大法律系許忠信教授與「虧雞CEO」林義豐總裁的挑戰(兩人合計6萬3千餘票),背負地方執政包袱的黃偉哲市長能順利連任且票數還能成長6萬6千餘票,外界用「險勝」詮釋這場選舉,並不公允。

最後也要一併提醒的是,從臺灣整個大局來看,臺灣北部一極化態勢極為鮮明,且執政黨的黨政層峰似乎亦無翻轉乃至舒緩這個趨勢的企圖。如今桃園以北的大首都圈(新北、台北、桃園與基隆)設籍人口已逾900萬人,人口幾乎囊括臺灣總人口半數。在本次選後,中央執政的民進黨正式被逐出大首都圈,各種檢討聲浪迭起之際,還費神去分析台南市長選舉贏得漂不漂亮,其實已是個一點都不具重要性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