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民醫師昨天投書貴報,直指以孫文生日充為醫師節的不妥,並呼籲當局慎選真正對台灣醫學貢獻卓著者,做為醫師節紀念代表。值得注意的是,不僅醫師節,這已是通案且該省思的老問題。
從內政部「紀念日、節日及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定之日」來看,一月十一日司法節歌頌的是一九四三年中華民國與美國和英國等國聯訂新約、廢除治外法權;二月四日農民節是一九四一年國民政府在重慶決定的;三月一日兵役節乃國民政府軍政部於一九四四年決定;三月廿五日美術節則是來自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部決定。
三月廿六日廣播節雖是一九五二年決定,但紀念理由居然是: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年孫文逝世,交通部北平電話東分局以無線電播放孫文生前演講,在三月廿六日設置放大收音機播放。六月九日鐵路節雖是遲至一九六五年決定,但日期設定卻是一八八一年唐胥鐵路(唐山到胥各莊)開工日。至於即將來到的十一月廿一日防空節與高雄或臺北大空襲無關,乃紀念一九三四年南京舉行首次防空大演習,而由國民政府於一九四○年所定。
台灣自二次大戰結束,繼受中華民國法制後,大量跟台灣毫無關連的紀念日、節日與典故就此橫向移植並沿用迄今,充滿濃厚的異鄉情懷。都已是廿一世紀了,通盤檢視各種紀念日與節日,勇於適時修正,當是凝聚台灣認同的長期基礎工程,盼政府當局切莫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