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4

《捍衛戰士:獨行俠》賣座的反思

美國好萊塢年度大片《捍衛戰士:獨行俠》橫掃世界電影票房已非新鮮事。比較台日雅虎網站揭露資訊,該片俱勇奪票房首位。只是,倘若繼續往下瀏覽票房排序,即可發現台日兩國呈現的鉅大差異。

詳言之,在日本,電影當週票房排行榜裡,除《獨行俠》票房跟台灣一樣高掛第一外,但第二至第五名卻全為日本電影。反觀台灣,僅以台北票房統計為主的電影票房統計,雖一樣也是由《獨行俠》獨占鰲頭,但第二名到第五名也是分別來自英美韓等國,全無台灣電影進榜。若再往下多看第六名到第十名,依舊無台灣電影蹤跡。

回顧歷史,或許可從一九八五年談起。該年六月,為扶植本國電影產業,當時政府宣布開始徵收國片輔導金,其財源係針對配額進口之外國電影片每片均徵收二十萬元,藉此作為輔導獎勵國片之財源。不巧的是,這個「取之於外國電影,用之於本國電影」的國內電影產業扶助機制於宣布施行之際,適逢我國與美國間進行貿易談判磋商,為降低非關稅貿易障礙以推動貿易自由化,在美方強力堅持下,同年十月我國不僅旋即同意取消數個月前才宣布施行的國片輔導金,甚至一併降低外國影片娛樂稅。一九九四年,台美簽訂三○一法案後,外片全面開放進口,好萊塢上億美金打造之娛樂大片橫掃本土市場,衝擊本土電影產業甚鉅。其間雖偶有賣座佳片,然整體而言仍呈現萎靡不振慘況。

權參文化部近年統計,即使是被稱為「票房表現精彩」的二○一○年,國片總票房達八億元、票房市占率也是在十七%徘徊罷了。換句話說在台灣票房市占率裡,超過八成都是外片,臺灣電影市占率最多從不超過兩成。相較於日本有約五成,法國有四成,顯見問題癥結所在。

無可諱言地,這幾年來政府的確運用很多獎勵補助手段從事國片振興工作,但以上不忍卒賭票房表現結果來看,反映了效果不彰的現實。在自由經濟體制下電影產業做為民間商業活動一環,原則上應由其自由競爭發展,政府不應加諸於太多限制乃至於獎勵。前述我國電影票房市占率裡超過八成外片,國片不到兩成的懸殊差距,也是觀眾選擇下使然。畢竟好萊塢是全球性的,通過全球著作權、促銷與發行體系,好萊塢儘量將收入則拉至最高。這些用重金打造的大片,其所提供的感官刺激效果及娛樂性乃是其他小規模電影產業難以相提並論,在全球貿易自由化下橫掃各國電影市場,似為無可奈何之結果。

然而若換個角度思考,本國電影乃國家文化的具體展現。參酌憲法增修條文「肯定多元文化」意旨,面對以美片為主的外片宰制國內電影市場局勢,國家應有積極採取各種干預及給付手段進行國內電影產業扶助措施,藉以改變扭轉現狀的責任。為達成此目標,單靠「發錢」式的獎助誘導,無論其財源來自於公務預算抑或其他基金,恐難有顯著成效。

筆者認為,惟有輔以干預行政,如重新打造符合WTO文化例外規範下的電影配額制度,更勇敢地以「蘿蔔與棒子」併用方式調整電影市場,有效抑制外片居高不下的市占率。如此作法,或許方能真正給予被學者譏為「貧民窟化」的國片市場喘息生機,進而達成有效提升國片市占率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