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5

被罷凌的公債法 被揮霍的納稅錢

公共債務法(以下簡稱公債法)第五條,是個相當冗長的法條,內容詳盡規範中央與地方政府舉債限制,藉此防止政府舉債揮霍,敗壞國家財政。

觀乎最近國會為數眾多的爭議法案,「…所需經費來源,得以舉借債務或出售政府所持有事業股份方式辦理,不受公共債務法第五條有關每年度舉債額度之限制」等文字,分別一字不差地鑲崁於「國道六號東延花蓮建設特別條例」草案第五條、「環島高速鐵路建設特別條例」草案第六條與「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草案第七條裡。換言之,此三個草案最大特色,就是企圖透過「特別法優於普通法」法理,排除公債法舉債限制。

所謂「舉債建設」的騙術與弊端,學者Alex Kerr在其鉅作《犬與鬼:現代日本的墮落》書裡,談到了浪費的建設投資對日本造成的巨額財政赤字。至於針對台灣本土的觀察,往昔資深記者張啟楷所著《國庫潰堤》、《搶救國庫》與《搶救你的納稅錢》等三部曲裡,有關於揮霍建設、舉債赤字等情況,也有深刻的觀察與批判,這些是頗值推薦的財政科普好書。閱畢後,相信讀者對於前述三個交通建設草案的離譜荒唐,會有更深層的體悟。

沒有慎重思量的大建設,不會為地方帶來任何繁榮,只會留下財政與環境上的大破壞。當今日大肆揮霍舉債,明日不但要支付本金,更要償還利息,為下世代台灣子孫留下財政重擔。倘若「重視財政紀律,不希望債留子孫」等語不是政治上的芭樂空話,那麼誠摯地期盼張啟楷委員能夠稟持專業,勇於擔當財政紀律的馬奇諾防線、捍衛納稅錢的現世護法。政治不難,找回財政良心而已。

2024-05-22

萬民怒批:藍白的「少數服從多數」不是這樣搞的!

第11屆立法院於今年2月就職,開議迄今也不過3個多月,第1個會期都還沒走完,就已召喚破萬民眾自發性集結立法院周遭抗議的壯闊場景。事實就擺在那裡,這個相當不光彩的另類成就,立委們只要打開窗戶便可親睹,無庸贅言。

撇開內容離譜至極、毀滅國家環境與財政的「環島高速鐵路建設特別條例」、「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國道6號東延花蓮建設特別條例」3大草案外,國會具有直接民主正當性,代表民意,監督中央政府施政。照理來說,提升國會監督效能的國會改革法案,理應受民眾喝采支持。民眾之怒,又所為何來?箇中癥結仍在議事程序面上出了問題。

賴清德總統於520就職演說時提到,立法院的議事運作,應該遵守程序正義,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才能避免衝突,維持社會的安定和諧等語。只是何謂現代民主議會制度下的多數決原理,不可能在篇幅有限的520就職演說稿說得清楚。眼見晚近若干論者只抓著「少數服從多數」一詞恣意延伸表述,這樣在邏輯上並不健康,也非解決國會憲政僵局之道。終究還是要回到憲政學理,進行考察。

距李鴻禧教授於1987年10月發表〈多數決原理之民主憲政真義〉論文迄今,即將接近40年。若權以立法院期刊文獻系統作為檢索工具,可發現談到多數決的論文多數偏向民商法、土地法領域的多數決,從憲法學角度剖析民意機關多數決原理真諦者,近40年來依舊以該篇論文為指標性作品,值得參考。在該文中,李鴻禧教授闡述,目前在民主憲政體制下,仍以「多數決原理」為議會民主政治運作之基本原理,但必須以不同之複數意見對立為前提,議會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質在於充分「討論」。李鴻禧教授強調,多數決原理必須以「意見平等原理」為基礎,若在複數對立意見中,已先有何者價值為高、價值為低的「成見」在,則價值高的言論可不待「討論、辯論、妥協、決議」之程序,片面而武斷地壓抑或摒棄價值低的意見,則多數決原理,豈有存立之餘地可言。

承上所述,「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是不可割裂的套裝概念。少數服從多數的前提,就是少數的對立意見在議會程序裡獲得充分保障,不受到藐視碾壓對待。經由此健康理性程序所誕生的國會改革法案,方可得到民意真正的支持與祝福。

新手立法院甫上路,未來還有3年多要走。若立委們不能即時體悟這個道理,台灣得來不易、幼嫩年輕的議會民主政治,恐怕將走向癱瘓潰亡之路。

2024-05-14

從唯心聖教「類總統府」看遷都

遷都,亦即把中央政府機能從北部首都圈遷移疏開至他處,這件事情一直是台灣政壇上猶如核子潛艦神出鬼沒般的公共議題。按照過去經驗,在選舉前夕,議題浮出,重要的政治頭人們會有理解首都圈過於擁擠、理應遷都的政治體悟。一旦選舉過後,議題即進入審慎研議評估狀態,接著此在政海裡消失無形,直到下次選舉前夕。

相關於長年官場上遷都議題的詭譎浮沈、紙上談國家願景。我國宗教界就有魄力多了。唯心聖教創教宗主混元禪師在其故鄉南投創立易經大學,近日舉行唯心聖教大禮堂的執鏟動土儀式。這個外型猶如總統府翻版的「類總統府」,占地約5200平方公尺,乃地下2層、地上7層、屋突4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約可容納5千人。此工程預計在2027年完成,頗有效率;且耗費的預算僅區區13億元,相較於中央政府其他大型公共建設(如國防部大直「國家軍事博物館」已耗費超過54億預算。),更是顯得儉樸實際。遷都議題,在政壇上沈浮擺盪數十年。如今,「類遷都」的劃時代國家願景願景,由唯心聖教集結十方善眾之力,踏實成就。「類總統府」大禮堂即將昂然聳立於中台灣,偉哉、壯哉!

稍事回顧近十年政壇上比較重要的遷都見解。2023年12月選舉前夕,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曾從防災考量、區域平均或經濟發展的角度去看遷都的必要性。尤其就防災部分而言,李鴻源指出,台中上次發生大地震是1999年的921地震,很多能量都已被釋放出來;而台北則已是康熙33年的事情,往後地震能量一旦被釋放,災損嚴重情形將難以估計,會影響政府運作的穩定性等語。這番話在2024花蓮地震之後,更彰顯其價值。其次,2019年5月大選前,時任高雄市長韓國瑜接受專訪時曾承諾自己若選上總統,將會留在高雄上班等語。雖未直接言明遷都,但實質上也充分展現首都圈疏開、具體實踐區域衡平的寬廣政治視野。

5月20日賴總統即將就任,國政營運將進入一個新篇章。回顧過去賴清德總統於擔任行政院長之際,曾談過「遷都大台中」概念,要把行政院遷到中興新村、立法院遷到霧峰的台灣省議會,讓台北市減壓,希望符合南北平衡、中部崛起目標。值得注意的是,時任立委、現任高雄市長的陳其邁當時也曾用力呼應賴院長提出遷都的看法,並具體提出現階段應將首都機能分散,緩解大台北負荷,均衡國土規劃,打破重北輕南,應遷都高雄疏緩大台北地區面臨人口過度稠密、都市機能負荷超載,暖化環境挑戰與防災疏散等安全問題,首都減壓刻不容緩。

陳其邁更具體指出,在未遷都前,可先將首都機能分散。經濟部、勞動部、環保署、交通部、農委會等重要部會應優先辦理南遷,尤其二級單位水利署、農糧署、漁業署等單位均以南部地區為業務大宗,更應苦民所苦貼近地方,優先搬遷等語。只是如前所述,這番波爛壯闊的遷都議題,這幾年來遺憾地並未受到黨政層峰太過嚴肅地看待。農糧署、漁業署、林保署等農業部所屬機關,依舊繼續窩在離山遠海的台北市辦公大樓裡頭。就連2020年8月新設、理應最可超越地理隔閡侷限的數發部還是依舊眷戀首都圈的繁榮便利,堅持不願將總部南移。

國土規劃議題經緯萬端,而台北都會圈長期呈現「一極化」發展之偏差,又是其中問題核心。倘若把中央政府移出台北都會圈,讓台北都會圈肩負的政治機能減量,當是讓台灣國土規劃重新走向正常化的良策。少了中央政府加持的台北都會圈,依舊是台灣首要的經貿中心,但房價與人口將因中央政府遷出而可望受到些許抑制乃至於下修至合理價位。而新設的首都,將因中央政府的進駐,可望帶動新的人口移動,進而促進台灣整體區域平衡發展。

「類總統府」唯心聖教大禮堂的破土大典,再度印證了陳水扁前總統那句「有心,就有力」名言金句。要不要逐步推動,一切繫於政治頭人的魄力決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