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6

新疆棉凸顯企業「義利兼顧」困境

企業社會責任(CSR)是近20年來,在國際商業界相當重要的詞彙,強調各工商企業獲取利潤之餘,在其影響範圍內,亦能遵守人權、勞工標準及環境等方面的諸多基本原則。在此之中,包括諸如對於人權的支持與尊重,不予人權踐踏者同流合污,反對童工、並消除一切形式的強制性和義務性勞動等現代社會的共同基本價值。

抵制說源自中國共青團

另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18年所發表近百頁的「經合組織負責任商業行為盡責管理指南」,則有更細緻的企業行為指引。一方面鼓勵工商企業為經濟、環境與社會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另一方面則警告商業活動可能導致與工人、人權、環境、賄賂、消費者及公司治理相關的諸多不利影響。

引爆新疆棉事件的核心是時尚集團H&M,此事起源於該集團於去年曾發布一則有關新疆棉的「盡職調查」聲明。該聲明結尾表示,新疆是中國最大的棉產區,H&M的棉花供應商原本透過非營利組織「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採購新疆棉。但鑑於該協會越來越難在新疆展開盡責調查工作,因此日後將不採用此地區棉花做為產品原料。

在近年新疆險峻局勢下,國際非營利組織難以在該地開展活動,此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都難以否認的政治現實。H&M在「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無法擔保該地區棉花供應符合其所設定的6大生產標準下,故決定不採用新疆棉,也是其基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商業判斷。至於近日所掀起的爭端,則是源於中國共青團3月24日微博發文,指責H&M去年聲明乃「一邊造謠抵制新疆棉花,一邊又想在中國賺錢」云云,在中國官媒強力帶風向後,遂掀起這波如烈火燎原般的抵制活動。

H&M真的造謠、抵制新疆棉嗎?綜觀其調查聲明,癥結在於「不透明」,亦即「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無法在當地展開是否符合生產標準的相關調查所致,毫無嫌棄新疆棉之意,更沒有對新疆人權乃至強迫勞動情事進行任何表態。況且在中國政府老是堅決反對「外國勢力干預內政」口號下,「良好棉花發展協會」要如何派員自由且任意地在新疆產棉區展開相關調查,釐清諸多真相呢?由此觀之,H&M做為跨國時尚集團,想在中國賺錢固然是事實,但所謂H&M「造謠抵制新疆棉花」之說,則完完全全是被中國共青團貼標籤、扣帽子罷了。甚至真正造謠者,正是宣稱H&M抵制新疆棉的中國共青團本身。至於誰又能操弄中國共青團?答案則呼之欲出。

針對新疆棉事件,近日國內輿論已有諸多評論。相較於關心藝人有無被強迫表態、後續衍生的解約賠償等問題,從國際財經秩序角度觀之,更根本的在於美中強權對抗下,跨國企業所面臨的企業社會責任難題。

供應鏈布局難迴避人權

去年9月,美國通過《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禁止所有來自新疆的進口產品,除非企業提供明確與令人信服證據,證明其供應鏈裡無強迫勞動情事,方得獲准進口。若將此次新疆棉事件聯想為中國對美國前揭法律的報復性反制作為,似無不可。

總而言之,跨國企業的原物料供應鏈乃全球性布局。在強調各工商企業要「義利兼顧」的國際趨勢下,同時意謂著「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乃悖離現實的妄想,各國人權狀況,已成為今日企業經營者在布局供應鏈時無法迴避的嚴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