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4

「紅火案」─司法界的荒誕奇譚

二00四年遭台北地檢署起訴的「紅火案」,十七年訟海翻騰迄今,日昨最新發展是高等法院在更三審維持更二審見解,判決被告辜仲諒等無罪。本案依舊尚未定讞,檢方仍得上訴。當年的「紅火案」內容細節為何,今天探究早就無關宏旨。一個案子在法院絞動了十七年還沒塵埃落幕,堪稱我國司法界所締造的又一荒誕奇譚。

每逢總統大選,各陣營候選人必對司法改革應如何如何,提出諸多志向宏大的政見。當選之後,也會透過行政官僚系統追蹤管控各項政策落實情形,藉以營造一切按表操課、改革持續的公眾印象。但是這些由官僚系統費心主導堆砌、文字穩健亮麗的司改成績單背後,究竟真實解消了多少法庭現場對檢察官、法官乃至司法體制的深切懟怨呢?

二0一0年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曾以「和艦案」被告身分控訴,檢方無憑無據將他起訴,全案拖了五年多才還他清白,並批判司法體制縱容檢方濫訴、法官亂判,讓法庭變成「司法絞肉機」。倘若以五年審結的「和艦案」做為基準對照十七年更三審無罪卻尚未定讞的「紅火案」,姑且撇開被告等身陷絞肉機的極度煎熬不談,如此荒誕仍能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法庭現場持續上演,令人浩嘆。

「鞋子穿起來那個地方會痛,穿鞋的人最清楚」。各陣營總統候選人在編織洋洋灑灑的司改政見之餘,以十七年尚未審結的「紅火案」為契機,或許可提供各陣營候選人真實把握司法弊病重點之所在。

章法紊亂的健康施政

總統選舉日近,輿論大抵將目光聚焦於各總統候選人所提出的各種政見。只是要注意的是,下一屆的總統畢竟係明年一月選出、五月才就任。當下政府每分每秒的施政作為,攸關人民福祉甚鉅。晚近若干偏差紊亂的健康施政作為,值得國民認真嚴肅對待。

先從「中生納健保」與設立「醫療科技評估(HTA)專責辦公室」兩項施政談起。前者儘管早已爭辯許久,但稟持「健康是基本人權」緣故,政府火速拍板明年二月實施。後者則從明年元旦起營運,斥資兩億,配置人員從個位數一下膨脹至百人以上。甚至預備未來擬成立行政法人,人力再擴至三百名。這兩件事雖非壞事,前者從挹注健保財務角度來看,根據估算中生與其他來自境外的學生同屬年輕族群。一般來說所需醫療支出少於所繳保費,其支出約僅佔所繳保費七成而已,相當划算。至於後者,從八人變成百人,最低限度也可發揮擴增公部門職缺之效。只是政府決策果斷堅毅,行動也來得又急又快,令人訝異。

自今年八月以來,於明年起籌設「百億規模」的癌症新藥基金,雖也是政府曾許下、經媒體廣宣的承諾,而且政府倘若有心促成,在往昔好幾個月的充裕時間裡,只要支持提案修改癌症防治法,導入特種基金制度,並明確指明財源與用途,便可打造一個脫離現行健保總額侷限、讓全台八十餘萬癌友「看得到、用得到」的嶄新救命機制。遺憾的是,按目前立法院因選舉而將提早休會、來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尚待審議、且中央主管機關無意願推動修法等三重困境來看,所謂百億癌症新藥基金談到此時此刻,實際上就是個空中閣樓而已。

言「義」,百億癌症新藥基金能立刻舒緩癌友與家庭財源經濟負擔,更能拯救人命,具高度的公共性與公益性,理應是比「中生納健保」與設立「百人專責辦公室」更刻不容緩的急事。縱使言「利」,亦即基於眼前的選票考量精算,建構能廣泛照顧八十餘萬癌友的百億癌症新藥基金,也該是比「中生納健保」與設立「百人專責辦公室」更能贏得政治近利的急事才是。政府層峰究竟有無對上述這些利弊事項稍微進行政治沙盤兵推?實在令人懷疑。

明年不管總統是誰、哪個政黨執政,當前諸多章法紊亂、施政錯序的健康施政,若能儘速被扭轉與導正,則國家甚幸、人民甚幸。

2023-10-27

疑似深偽案,凸顯立法缺漏

數位影像技術突飛猛進,連帶促使虛假訊息的產製品質大幅提昇。虛假訊息從往昔的文字、聲音,迅速地進化至當前真假難辨的視覺影像。在總統與立委大選將屆之際,幾段影射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疑似剪輯過的模糊影片,刻意掀起輿論熱議,再度驗證這是「眼見不一定為憑」的混亂時代。

就法而論,今年六月,我國已相當積極地將「深度偽造」條款分別納入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四十七條之三、第九十條,與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五十一條之三、第一百零四條。前揭條文採取重罰思維,規定以散布、播送或以他法供人觀覽候選人、被罷免人、罷免案提議人之領銜人本人之深度偽造聲音、影像、電磁紀錄之方法,犯前項之罪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波嶄新「深度偽造」條款的修法,大抵是用複製貼上的方式,將內容雷同的條款嵌入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裡,而且「被深偽」的對象不予更細緻區分,而一概套用「候選人、被罷免人、罷免案提議人之領銜人本人」而已。倘若冷靜思考,總統副總統選舉乃我國最高規格的民主選舉,攸關全民生存福祉。倘若被深偽者非屬候選人本人,而係與其或該所屬政黨密切關係、對於選舉勝敗具有重要地位之人者,同樣會對選舉勝敗產生影響。卻因不具候選人身份,而無法以六月才打造的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深度偽造」條款進行追訴,僅能依其他刑事法律相繩,令人浩嘆。

數位社會轉動太快,致使法律規範,永遠跟在社會現況後面苦苦追趕。對於這個「深度偽造」條款力有未逮的缺漏,期盼立法者能有更通盤與遠見的思維,審慎打造數位時代網路治理的更有效規範。

2023-10-16

從「民選獨裁」到「大股東干政」

當代法學作為一門主要來自歐西舶來輸入的學科,精確瞭解掌握各種法令規章、制度設計各法制先進國家究竟如何?大抵是按部就班展開法學研究的起點。只是無庸諱言的是,百年以來東方華人社會對歐西法學不僅進行囫圇吞棗、瞎子摸象式的片段偏頗理解,多所有之。甚至時而在繼受外國法之際暗自攙雜獨自的創造演繹,其結果導致與歐西法制大相逕庭,橘化為枳。

以沒有受過正統科班政法學術訓練的醫師孫文為例,宣稱其所宣揚的三民主義乃「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蹟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獲者」、並稱自己「游歐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云云,口氣十足駭人。倘若以學術標準平心檢視,即可得知猶如今日通用萬能型電視名嘴般的「法政業餘愛好者」孫文,對歐美法政制度不僅誤解甚多,甚至蔑視三權分立制衡體制,恣意將中國封建王朝時代相傳考試之制,糾察之制拼湊入憲。割裂行政權、立法權所造成的憲政秩序的運作紊亂,還禍延至今。

將時空拉回當下,本月初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召開《終結有權無責獨裁總統制─把國家還給你》記者會,主張我國的選舉特色是贏者全拿、毫無監督,幾乎都沒有制衡,台灣應該終結有權無責的「獨裁總統制」云云,也是一個由醫師跨界杜撰、恣意發明的唬人概念。詳言之,台灣總統乃全民直選,其不僅受任期與續任制度的節制;所有的法律案、預算案等國家重要事項,也要由民意代表所組成的國會審議通過,方得施行。要將「毫無監督、沒有制衡」的獨裁硬扣在我國總統頭上,實在荒謬絕倫。這些不是什麼高深的憲政大道理,只要中學公民學科稍微中上程度者,便能明瞭。

姑且遠離政治圈,檢視我國金融管理機關的法制建構,迄今為止,時而也出現這種恣意創造發明獨特概念與制度的情形。晚近最讓人不知所云者,就是金管會試圖管制的所謂「大股東干政」。析言之,首先從名詞設定來看,有關「干政」一詞,不管是宦官、外戚、抑或後宮干政,大抵是描繪中國古代封建王朝裡獨裁的君主權力因種種緣故旁落至特殊群體的歷史現象。相關歷史學門的研究文獻,頗為充沛。至於軍人干政(praetorianism)係指一種獨裁統治的型態,最近還成為地方公務員特考三等考試的政治學考題。但是在公司金融法制領域裡,董事會與股東之間,本有各自權利義務之相關規範可循。將持有公司股份達一定程度的「大股東」與「干政」兩字進行名詞恣意創設連結,這個橫空出世的「大股東干政」概念,在現代國際金融法規下究竟所指為何?如何以外文妥為詮釋其內涵?如何跟國際金融圈對話解釋?不免迭生疑義。

退步而言,權且將「大股東干政」定義為:是指掌握相當股權或股東會投票權者,以派任法人代表董事形式而對董事會有很強影響力,進而個人直接介入金融機構的經營,包括人事、財務、業務與投資事務。這些大股東因未符合金融機構負責人條件,或被解職還未符合資格條件者,其個人無法擔任董事,只能派法人代表擔任。又據報載,為加強監理,金管會要求各金控、銀行於2023年第1季底前訂定內部規範,明定大股東原則上須透過其指派之「法人董事」瞭解公司營運狀況或向 公司提出建議,以防止大股東直接介入公司決策。只是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立法院法制局曾於2023年1月發布一篇擲地有聲的〈透過法人董事制度以避免大股東干政之妥適性研析〉報告,該報告毫不諱言提到「法人董事在各國立法例中,並非常見制度,但在我國公開發行公司中卻極為普遍,引發公司治理之各種亂象」。有鑑於法人董事之上述制度缺點,學說多有主張廢除法人董事制度或至少逐步限縮其適用範圍(例如:將法人董事限於非公開發行公司、基於公益,將法人董事僅限於政府所營之國營事業,或增加法人股東持股門檻,須持有一定比例之法人股東始能當選董事,指派法人董事等)看法。該報告更進一步坦率指出,既然法人董事制度本身即有爭議,迭有刪除或修正之議,本次金管會復要求各金控、銀行訂定內部規範,明定大股東原則上須經由其指派之「法人董事」瞭解公司營運狀況或向公司提出建議,「此種透過一個容易滋生弊端的法人董事制度,達成金融監理目的之作法,能發揮多少效果,本身已非毫無疑義」。另外,再就現況言,該報告也點出了法人董事係由所代表之法人(即此處所謂之大股東)指派,且可隨時改派,可能會聽從大股東之意,所謂透過法人董事制度以避免大股東直接干涉公司經營事務,「恐僅流於形式,實質效果不彰」等語。

如同論者所指摘,攤開金管會組織法,「促進金融市場發展」雖然白紙黑字地寫在本法第1條立法精神裡,本法第2條也提到金管會乃「主管金融市場及金融服務業之發展…」,但是到了本法第4條規定銀行局、證券期貨局、保險局、檢查局業務執掌之際,只剩「監督」、「管理」與「檢查」而已,至於在立法目的說好的「發展」則處於失蹤狀態,居然不在四大核心業務局的業務執掌範疇。綜上討論,本文認為這波金管會試圖修改金控法、銀行法,藉以鎮壓「大股東干政」的諸多行政作為,不僅再度暴露出金管會「重管制、輕發展」的偏差官僚心態,長遠來看,也將使得我國金融監理法制離世界金融體制越來越遠,絕非台灣之福。

新加坡距離台灣出差路程不遠,本文期盼金管會層峰能拋開管制防弊心態,好好學習該國,打造監理與被監理者共創發展的進步金融商業環境。

2023-10-09

自由廣場》哀「雅婷」

「下屬的功勞是上司的功績,上司的過錯是下屬的責任」,這句乃日劇《半澤直樹》裡大和田董事的經典金句,當時掀起觀眾相當大共鳴。這個壞壞的闇黑潛規則不僅見於編撰出來的電視職場,同樣也適用於今日的臺灣官場。

日前,教育部推出「○至六歲國家一起養」廣告片,原本用意在於發揮提升生育率的政令宣導效果。但卻由於內容處處破綻、離譜至極,引起民眾公憤。教育部迫於壓力而明快決定影片下架,認錯道歉,令人欣慰。只是就在風波漸息之際,昨日連假期間一則「大河田式」的小編「雅婷」扛責臉書發文,令人錯愕。

在今日職場的多數年輕人,正咬牙面對著種種艱辛勞苦的挑戰與磨難。其中一種最無助的職場壓力,就是被拿來當作掩飾長官錯誤、可割可棄的背鍋砲灰。就本案來說,參與經手「零至六歲國家一起養」宣傳廣告片過程的教育部中高階長官料想甚多,今天被推出來扛責道歉的小編「雅婷」乃負責社群編輯,應從未參與該廣告片。這個讓「雅婷」扛責的赤裸裸職場壓迫,不但不會消弭民怨,甚至反而還會掀起嶄新一波「雅婷們」的憤怒浪潮。

根據教科書所載,學理上政務官肩負政策決定與負責,事務官係負責政策的落實,至於機關裡實際負責業務的臉書小編們,多數恐怕是連事務官都還算不上的約聘僱人力。政治危機處理是一門極為高度專業的學問,從這次「雅婷」被扛責事件可見,教育部相關層峰官員們,顯然迄今還沒參悟箇中道理。

2023-09-12

評北市議員「越位監督」大南方縣市

學理而言,憲政分權、權力分立的民主設計,除行政、立法、法院等水平分立外,中央與地方間的垂直分立亦屬重要一環。前者體現在各權力間相互尊重及制衡,後者則是落實於地方自治的制度性保障,使權力得以下放至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處理自治事項,並由地方民意機關負責監督,因此,各行政、立法權力間,中央與地方政府權限間,均有其行使界限,並非得以無限上綱,恣意延伸。

只是在政治運作現場上,悖離理論的弔詭現況俯拾皆是。今(二○二三)年八月上旬,台北市議員徐巧芯指控台南沙崙綠能科學城「漏水」又是「空城」。對此,經濟部能源局提出反駁指出,影片拍攝地點位於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停車場,為符合鑽石級綠建築規範,採半開放式設計,而照片內的積水是半開放建築物經過大雨潑進來,而不是建物屋頂漏水;至於誤解空橋漏水一節,則為頂樓車道棟間伸縮縫設計,主要功能為導流雨水。經濟部並重申,外界不宜屢次以政治口水攻擊前瞻建設成果。台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也發新聞稿回應,指出沙崙科學城的相關建設,於馬英九前總統時期便有部分著手,蔡英文總統時期進行通盤整體規劃。該新聞稿甚至進一步提到,徐議員曾任馬前總統辦公室發言人,理應了解區域發展的脈絡,認為其「此刻為了自身選舉利益,無視臺北以外地區的市民需求,實在令人遺憾」等語。

明明是位長期生活於台北首都圈、以監督台北市政為其職責的台北市議員,卻跨域就位於台南的公共建設計畫提出批判,甚至後續還分別引發經濟部、台南市政府分別針對箇中誤謬予以駁斥,越位監督情形,相當鮮明。

地方民意代表其民主正當性來自於選區,跨域越位監督的誘因理論上不高。但在特殊情況下,也會有產生前述狀況。析言之,拜台灣新聞媒體長期集中北部首都圈一極的影響下,導致首都圈的民意代表動見觀瞻。從台北市議員徐巧芯本身的立場來看,由於首都圈地方政府(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與基隆市)俱為同黨所屬民選首長執政下,批判性議題設定相對不易。在此環境下,台北市議員運用首都圈新聞媒體效應,遂產生將其監督量能從台北市越位轉向非同黨首長執政的南部縣市發展,藉此繼續博取政治曝光與聲量。

從台北市選民角度來看,由於尚未辭去台北市議員身份,徐議員其職責理應是協助市民監督台北市政運作。為了帶職競逐中央民意代表,而將問政觸角延伸跨越至其他地方政府,這種作為難謂沒有背離地方選民的神聖託付。至於從「被台北市議員監督」的各大南方縣市政府來說,這些行徑也是種莫名其妙的施政干擾。要之,各縣市政府,應受各地方民意機關的監督制衡。首都圈議員作秀式的跨域問政、越位監督之離譜行徑,可以休矣。

2023-09-10

口水退散,政見交鋒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沾染的惡習?臺灣的政壇似乎鎮日充斥狂言囈語。倘若長久下來積累過多負能量,讓選民心煩意躁,終究將對自由民主逐漸喪失信心與耐心。基此,任何有志於參與政治活動者,最終還是要回歸常軌正道,進行理性辯論、以政見跟競爭對手交鋒為是。

環視當下,距離2024年總統大選已不到半年光景。值得慶幸的是,從最近開始,各主要政黨的總統候選人,開始陸續提出了治國願景藍圖的相關主張。例如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所拋出的成立癌症基金、加速新藥給付、取消巴氏量表…等諸多讓民眾具體有感的健康政見,即引起社會相當多正面的迴響。饒富趣味的是,行政院也相當傾聽民意,接著迅速也宣布了將於明年籌設新藥專門基金、巴氏量表研擬多元評估方式,甚至補助高齡者健保費方案也正在研擬中,預計明年年初上路等政策。

從在野黨立場而言,政府相關機關此刻勇於積極任事,固然可指控執政黨「拿香跟著拜」,畢竟這是相當淺顯易懂的政治嘲諷方式。但若嚴肅地來談,這些訴求並非突然從天而降,而是在健康領域政策長久以來積累許久的官民爭辯,並非在野黨在選戰裡「獨見而創獲」的政見點子。以癌症新藥基金為例,其建構背景在於:依衛福部統計2021年台灣醫療保健支出占GDP的比例為6.2%,與鄰近國家相比,相當不足。癌症新藥基金基本思維在於透過修正癌症防治法賦予基金成立法源依據,在全民健康保險體制外找其他的公務預算財源,不受限全民健康保險之有限資源,使癌症患者可在治療藥物上有多項選擇,以提高其存活率。要之,該支持基金不僅能解決癌症患者對藥品治療之急迫需求及經濟重擔外,更能同時蒐集並提供政府「尚未給付之癌症新藥」之實際施用之數據,得以提高其新藥被納入健康保險給付範圍之機會,同時也能確保全民健康保險之永續發展。經過長久延宕後,在選舉即將來臨前夕,終於打開了新局面。尤其,對於正與生命拔河的癌友與家庭來說,執政黨與在野黨,兩者都是推動衛福官僚體制、共同促成癌症新藥基金這樁美事的伙伴功臣。

選舉還有半年,除了選舉之外,倘若執政黨與在野黨能把握這個「改革黃金時刻」,推出更多能福國利民的良性政見彼此角逐競爭,則臺灣甚幸、民主甚幸!

2023-08-31

癌症新藥多元基金,莫蹈數位中介法覆轍

今年8月下旬因衛福部健保署盤查癌症患者不需住院卻使用健保給付住院,影響商業保險給付,致令癌友呼籲政府「給病患一條生路吧!」後,掀起一波嶄新的公眾批判與關注。所幸健保署明快決斷,署長石崇良承諾暫不盤查,雖使風波暫時落幕。但接著立法院中國國民黨黨團依舊召開於8月29日記者會,由此事件為契機,進而呼籲從制度改革起,主張透過修法,設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幫助弱勢、罕見疾病和癌症重症病友在健保無法給付之下,給予適當醫療補助,減輕醫療負擔,讓台灣不再出現「因病而窮,因窮而亡」情形。持平而論,相關內容本為諸多癌症團體近年屢次對政府的公開呼籲,立法院中國國民黨黨團日前記者會大抵只是大方繼受了這些主張,而給予相當善意且溫暖的相挺罷了。

2022年11月,立法院法制局曾發佈「癌症新藥相關法制問題之初探」的研析報告,其中結論部分明快建議「主管機關宜『妥速』評估設立癌症新藥基金之可行性,並研議增訂設立基金之法源基礎」等語。只是令人莫解的是,儘管有來自於民間癌友團體的殷切期盼,也有來自於立法院法制局的專業建議,長久以來衛福部態度始終曖昧不清,往往以再研議、再研究等這類「拖」字訣回應世人,似乎只想處理新聞而不想處理問題。今年4月上旬,行政院長陳建仁於立法院備詢時大方向上雖曾口頭支持永續發展的基金,卻也同時拋下「目前得先規劃基金怎麼成立?錢怎麼來?怎麼用?必須要有完整計畫」云云,這些穩妥的官門語彙。癌症治療跟轉型正義一樣,時間就是最大的敵人。癌友與家屬急迫焦躁的心情,社會公眾當可感同身受。

長久推託延宕,似乎終現曙光。巧合地就在前述立法院中國國民黨黨團記者會的隔日,健保署長石崇良終於明白拋出將於明年1月獨立於健保總額之外,以公務預算編列100億元新藥基金的訊息。只是也要注意的是,依目前揭露資訊,這個癌症新藥基金之設立似乎與建立「行政法人醫療科技評估專責單位」綑綁搭售。以「數位中介法」立法挫敗的慘痛教訓作為前車之鑒,此舉是否妥適?不無斟酌之處。

詳言之,在數位高度發展時代,針對數位通訊業乃至於跨國性數位社群平台所引發的各種問題進行法律相關管制,本為當然之理。德國、法國、歐盟都有立法例可以參考。偏偏草案裡橫空出世地編列25億元另成立「數位中介服務專責機構」,這點遂成為各方攻擊該草案的致命破口,相信府院層峰仍記憶猶新。其實,目前已有官方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倘若還是人力不足,法律上亦可以用公權力委託或行政助手方式解決。癌症新藥基金可望成立在即,在此關鍵時刻,卻又畫蛇添足地倡議成立規模百人之譜的行政法人。這種膽大的政治冒險將惹來什麼不利後果?這題應該不是很難的政治判斷才是。

文末,本文再次呼籲:為了讓問題單純化,為了真正讓國家資源真正落實到跟生命拔河的癌友與家庭們,現階段編列預算,並於明年1月依據承諾順遂成立癌症新藥基金,乃當前重中之重的衛福施政要項。倘若橫生枝節,此一樁美事將會受到組織法制爭辯的拖延而壞事,追求時效與政績之政策目的也將落空。盼黨政層峰明察為禱。

2023-08-23

支持草根型NGO 監督地方議會

每四年一度的地方民意代表選舉,於去年十一月底劃下句點。迄今雖未逾一年,然而瀏覽公眾媒體,其關心焦點似乎高度集中於明年總統大選。至於去年底這些剛依法選出的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究竟有無好好善盡地方制度法第三十五條以下議決、審議等職權?當前媒體似乎少有聞問,遑論將其表現良莠進行客觀地揭露乃至評價。

日前,地方性公民團體「台南議會觀察聯盟」公布台南市議會第四屆第一次定期會議員評鑑結果,此次評鑑辦法以量化為主、質性為輔,對重大議案揭發及有特殊事蹟者,給予額外加分機制,也針對問政失真者有扣分機制。結果評選出十五名優質議員,及四名待觀察議員。從台灣地方自治發展觀點而論,地方草根型NGO針對地方議會營運進行監督,本為相當值得誇耀與重視的地方民主里程碑。只是拜台灣媒體長期集中首都所賜,此新聞事件大抵僅止於少數平面或電子媒體文字披露而已,引起的公眾討論相當不足,令人惋惜。

二次民主改革,亦即強調地方自治,是李登輝前總統晚年最重要的政治改革倡議,也精準呼應了「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政治」(All politics is local)名言。更淺白地說,倘若欠缺健全且永續營運的地方民主政治,則良善的中央民主政治,將永難實現。

明明是活在首都圈、理應監督市政的若干台北市現任議員,卻為角逐次屆立委而肆無忌憚地針對高雄前鎮漁港、台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園、屏東棒球場等建設接連發表貶抑性評論。這種弔詭的地方民代監督對象「錯位」,非議會政治正常生理現象。

筆者衷心期盼,倘若類似「台南議會觀察聯盟」的草根型NGO能受到更多的重視,並進一步在台灣各地方自治體裡遍地開花,深耕茁壯;針對地方民代的種種表現事蹟,提供地方住民客觀的事實揭露與適當的評價。則每四年的地方民代選舉將逐漸擺脫嘉年華式的喧嘩熱鬧,而進入更趨於理智的公共議題審議討論與抉擇。

2023-08-19

一次「強化信賴」的完美出訪

副總統賴清德以特使身分出訪巴拉圭,並先後過境美國紐約與舊金山,本月十八日(五)完滿結束行程返台。自巴拉圭回程時抵達舊金山,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柏格、駐美代表蕭美琴都親自登機迎接,完全打臉在野黨散播美方接待規格不如以往的謠言。

國民黨立委陳以信對於此行以「過度低調」予以評價。其發言本意雖在貶抑批評,卻又恰好且精準地反映了台美關係裡務實外交最細膩的一個領域:信賴關係。

如所周知,國際外交是充滿智慧機鋒的統治行為領域,倘若處理得宜,則兩國關係長久維繫;一旦魯莽行事破壞信任,則後果不堪設想。 回顧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訪日失言事件,就是一個不忍卒睹的經典外交災難。當時柯文哲受訪時宣稱六月初遇到自民黨幹事長,對方告訴他,「台灣沒有辦法參加CPTPP,不可能,台灣要死那個心」等語,引發軒然大波。後來駐日代表謝長廷旋即駁斥,指出當時代表處洽排對象裡,並無自民黨幹事長茂木敏充在內。其後民眾黨聲明稱柯見到的是「自民黨參議院幹事長」世耕弘成等語。

在這裡退萬步言,姑且勿論柯文哲因不熟稔外交而把「自民黨幹事長」與「自民黨參議院幹事長」混淆而不自知,但是在將外交場合私下談話直接公諸媒體,是難以理解的低級錯誤。

這也莫怪謝長廷在事後的五點聲明提到「…如係朋友間的私下或酒後談話,不管是大臣或黨的高層,都不宜公開引用來選舉造勢,這會破壞彼此的信賴關係..」。坦白說,這句話相當善意,也充分蘊藏了老外交官的智慧。只是民眾黨發展到現在,或許柯文哲再也聽不進去這類的刺耳忠言了吧。總之,柯文哲在國際場合上「喧嘩上等,夜露死苦」式的爆走舉動,大抵是網紅經濟下拼流量、賺點擊思維下的產物罷了,跟國家治理下的外交行為,謬以千里矣。

文末,再次回到對於副總統賴清德此次出訪的評價,國民黨立委陳以信批評的「過度低調」,尤其站在美方立場,恐怕就是對此行的最高的嘉許。一場重視長期累積信任關係的低調出訪,一方面既可持續拓展臺灣的國際能見度,另一方面卻也不給境外敵對勢力過多挑釁的藉口。台美間的信賴關係就在賴清德此行「no surprise」原則而繼續強化信賴、深化兩國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