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6

看不到、吃不到的「騙局立法」:論社維法性交易專區

在台灣什麼最賺?台語俗諺有云:「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第三開查某間。」除賣冰水與行醫外,經營性交易場所的利潤豐厚僅次醫生。雖台灣產業結構百年來早已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逐步轉變至後工業(以服務業包括資訊業為主)社會,且性交易絕大部分若非違規、即是無照,儘管政府屢次掃蕩,無奈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地下化性產業依舊熱絡蓬勃,以上這句台語俗諺放在當前社會,依舊符合現實。

以司法院釋字六六六號解釋及後續社維法修正為契機,過去僅見於學界研究討論的性交易專區一躍而成法制上的實然。此次修法一方面確立「專區內性交易容許說」,乍看之下頗為務實開放。惟另一方面對於性工作者乃至於性產業來說,該法施行一年多來各地方政府未有性交易專區規劃,法條上白紙黑字容許的合法性交易專區猶如「看不到,也吃不到」的法律騙局,「娼嫖皆罰,無一倖免」才是政府執法現實。總的來說,新修正的社維法雖將規劃性交易專區的權限下放給地方,然而地方在政治算計考量下,縱令轄區內長期存在色情服務乃至於聚落乃公知事實,但仍多傾向於高舉風俗道德旗幟,不願規劃色情專區。退步而言,縱令有地方政府想要率先嘗試,失敗的風險恐怕也是極高。

析言之,首先從性工作者立場而論,要合法走入「鳥籠專區」不但要負擔辦理登記、申請證照,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等義務外,也難以逃避納稅義務。面對過於高密度規範的強勢管制措施,恐怕僅有釋字六六六號所稱「社會經濟弱勢而從事性交易女性」,才會不得已走入專區。在性工作者利益取捨下,恐怕性工作者寧願冒著遭罰鍰及黑、白兩道勒索風險,繼續以地下、匿名化等方式營運。

同樣合法化誘因不足困境也會發生在性交易場所負責人上。社維法除規定應辦理登記及申請執照外,一方面限制具有特定前科者不得擔任負責人,另一方面又禁止其於公共場所進行廣告行為。業者商業經營活動備受法令諸多箝制,而違法營運好處又顯然大於合法營運好處下,地方政府性交易專區的「招商」勢必困難重重。最後,對性交易需求者來說,台灣賓館、汽車旅館於都會區高度融入,前往性交易專區並非需求者固有消費模式。若性交易專區設於人口稀疏、交通不便的非都市區域,恐怕減少消費者前往消費意願。若設於都市計畫地區裡的商業區,眾目睽睽下,除外地客、觀光客外,又有幾人願意拋開性交易的私密性而光明正大走入專區消費?

綜上所述,筆者呼籲社維法「鳥籠性交易專區」的錯誤、粗糙立法應立刻檢討改正。否則縱令有地方政府願立法設置性交易專區,在諸多限制下,筆者悲觀預言終將落得專區外繁榮「娼盛」,專區內門可羅雀的難堪困境!

2012-12-05

正視縣市從「邊緣化」到「乞丐化」課題

台灣的第六都「桃園市」可望於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正式掛牌,相較面積廣達九百六十平方公里、地廣人眾的鄰國中國不過僅有四個直轄市,區區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灣就設置六個直轄市,總人口近一千六百萬人,占台灣總人口七成,如此畸形的行政區劃與人口分佈,可謂世界地方自治史上奇觀。

二○○九年迄今各縣(市)爭相向中央政府升格改制盛況,其最終目的說穿了就是為闖入「直轄市贏者圈」。更淺白的說,就是「分錢」,一旦升格成為直轄市後,就能進入贏者圈,與北、高兩直轄市共享統籌分配款分配上的財政優勢。在此現實目的驅動下,因地制宜、凝聚地域與自治意識、實踐草根民主.等這些推行地方自治的基本價值都被拋諸腦後。這些縣市為了取得順利改制升格能取得的各種利益,即使犧牲葬送百餘個鄉鎮市級地方自治團體亦在所不惜。從憲法強調的民主原則與地方自治保障意旨觀之,這種升格改制的發展結果令人惋惜,更令吾人對非六都縣市的將來更感憂心。前南投縣長彭百顯便曾語重心長提醒,除非讓縣市有更多的財政能力,否則這些被「邊緣化」的縣市恐將落入「乞丐化」窘境。

有實證研究指出,臺灣不論是都市或鄉村地區,地方財政變數,尤其以地方公共支出對人們居住區位的選擇皆具有顯著的影響力,乃是影響人口遷移率的重要變數。往昔臺北市、臺北縣及桃園縣所連綿而成的大都會區,本身就是促進全台灣人口北移的一塊大磁鐵。如今繼台北縣單獨升格成新北市,一舉超越臺北市躍升成第一大直轄市後,加上桃園縣也即將改制,日後北部都會區人口磁吸效應只會更加強化。至於台中、台南與高雄市三都充其量僅能扮演地區性小磁鐵機能,匯集一些尚未被北部都會區拉走,而又想就近享受都會生活與社會福利的人口。城鄉發展不均,原本就是台灣地方制度發展上一個亟待解決的棘手問題。六都體制不僅沒有舒緩這個現象,反而讓問題更加嚴重化。人口多寡反應地方財源與政治實力,後年即將邁入六都時代,縣市的處境勢必更加不利。

城鄉不均衡發展、都會化乃是自然傾向。而其中問題關鍵在於政府面對這個自然傾向態度,究竟是順勢操作(加油門)還是積極控制(踩煞車)?從六都體制成形可看出,不管是扁政府還是馬政府,大抵都是採取前者姿態。惟平心而論,將全台灣人口、資源朝以六都為首的都會區配置,讓其餘縣市趨於凋零,這種畸形發展令人擔憂。對人口移出縣市來說,青壯工作人口移出造成財政收入減少,但老人人口比例偏高又造成健康、福利等支出增加,財政破綻顯而易見。至於湧入六都,特別是北部都會區的青壯年也未必是福,高不可攀的房價與生活壓力不就是人口高度集中下的宿命?總的來說,六都改制不但未舒緩地方制度長久面臨的諸多病理現象,反而讓病情更加嚴重。為求控制病情,朝野針對行政區域規劃召開「國事會議」,其急迫性恐不亞於年金制度改革。